中西医结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学院部分)简介
(一)学科历史沿革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始于1958年,由林求诚等教授开创。发展至今,拥有一流的人才梯队和先进的技术设备,通过不断加强与临床科研合作、老专家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理念创新,形成中医核心理论与西医理论及技术有机结合,集教学、科研和临床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我校中西医结合学科主要依托于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并结合了学校直属医院、福建中医药研究院等相关人员。在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不懈努力和整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研究、中西医结合老年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学院)目前有46人, 形成以刘献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陈沁教授、施红教授和蔡晶教授为主要研究方向带头人,培养了以中青年教授、副教授和博士为中坚力量的科研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素质良好、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学科队伍。
(二)学科建设情况
1.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中西医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学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六个研究方向,包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研究、中西医结合老年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系统研究、中西医结合消化生殖系统研究、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中西医结合睡眠障碍研究、中西医结合老年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是我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三个稳定研究方向。
近3年,中西医结合学院共中标国家级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9项,获得省部级成果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3篇,主编专著或教材4部,副主编4部。
2.学术队伍
中西医结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学院)现有高级职称人员25名,博、硕士生导师1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19名,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人员6名。学科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45岁以下人员占到69%;学历结构以高学历为主,其中硕博士学历占到95%;职称结构合理,高级以上职称占到54%,中级和初级职称占到46%。
学科人员中2/3以上的人员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复合学历人员,学术队伍人才聚集。学缘结构涉及英国女王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拥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学、生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应用数学等多学科人员。
3.人才培养及教材建设
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单位,承担着博士、硕士、本科等教学工作,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博士、硕士培养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五年主编副主编中西医结合相关著作、教材7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其他著作、教材5部。
4.保障条件
本学科科研依托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综合实验室,拥有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具有教学、科研、实验等多项功能,能保证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设有医学实验中心,拥有动物影像与形态学、蛋白质组学、中药提取分析、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平台。配备有大型、精密科研实验仪器100多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多万元。可从形态、细胞、基因和蛋白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开展中医药防治各种疾病物质基础、药效学、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