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2014-02-19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机制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肿瘤机制研究中西医结合促进血管新生机制研究等三个方向。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代谢综合征机制研究代谢综合征(MS)是指以腹型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增加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该方向以代谢综合征高危疾病因素:2型糖尿病、脂肪肝及其主要后果心血管损伤为切入点,先后负责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博士后科学基金、省科技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共38项,近五年获得科研经费500万元左右,发表论文100多篇,获200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其他科研教学成果5项。研究包括:1、进行了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动物模型研究。成功构建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化学药物损伤大鼠动物模型(CAEI收录)。2、在构建动物模型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视角,探索了中医药对代谢综合征干预的作用机制:(1)发现中药除了具有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外,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分化等作用。(2)某些单味中药具有降低血脂血粘度、防治脂肪肝的作用。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已建立了肝损伤细胞模型、脂肪肝细胞模型和脂肪肝动物模型,从民间经方验方、天然药物入手从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学、药效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研究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筛选了多种有着民间用药基础的防治脂肪肝药物,并从福建安溪地产药材粗叶悬钩子中分离到5种单体成分,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以期能为临床防治脂肪肝、肝损伤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和疗效依据,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2型糖尿病及慢性发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特色。1、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及证候客观化研究:中医辨证论治不但可单独治疗糖尿病,血糖显著升高者也可用于协助西药控制血糖。中西医结合对于稳定血糖、维持血糖持续良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控制病人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本方面我们已经出版了专著《实用糖尿病手册》30万字、及《实用糖尿病中西医治疗》64万字(均为主编)等。完成“老年糖尿病心功能与辨证分型的关系及益气活血法疗效研究”项目及“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辨证分型关系研究”等项目。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在糖尿证型候客观化方面有一定突破。2、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是中西医结合的显著特点,对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防治是我们的重要特色之一,在全国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专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诊断与治疗》;并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课题“糖络通治疗DNP的临床研究”,在研课题有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及省卫生厅项目等多项。有全国各地的本病患者来我院来求治。3、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方面。我们完成了专著《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诊治》64万字,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在研项目“糖尿病血瘀证与炎症标志物的关系及中药的干预研究”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病机及治法方面进行研究;在研项目“从线粒体研究痰瘀同治防治高血糖致动脉粥样硬化”,从动物实验来研究中药对糖尿病中的动脉硬化的防治作用。在以上研究方面,我们都有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多篇在国际期刊、SCI源刊发表,成果引起了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关注。
(二)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道肿瘤机制研究:本方向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和地方特色:借助现代的科学研究技术手段,以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切合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借鉴。同时,片仔癀、归真堂熊胆粉等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且是福建省当地的特色药物,独具特色。
本项目研究有助于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突显出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且中药相对于化疗药物,具有服用安全,成本低廉,临床使用病例适用性广,市场前景好。同时,本团队目前研究的重点药物熊胆粉名贵中药材又是福建省地产药材;片仔癀是国家重点中药保护品种,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促进熊胆粉和片仔癀的临床应用扩大销量、增加产值,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通过围绕中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机制研究,将有效地为抗肿瘤中药新药的开发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保护人类健康推动和促进海峡西岸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有重要意义,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中西医结合促进血管新生机制研究:陈可冀院士指导下,以活血化瘀经典方血府逐瘀汤为切入点,从在体和离体;整体、细胞和分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活血化瘀中药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目前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在所建立的稳定的血管新生研究平台上,分别以鸡胚绒毛尿囊膜和大鼠缺血下肢两个整体的在体模型,还有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两个离体模型为实验对象,通过基因芯片、荧光追踪、免疫组化、RT-PCRELISA等细胞分子研究技术,从不同层面研究血府逐瘀汤多途径、多靶点促血管新生,提高造血功能的作用机制。
临床常用的血府逐瘀汤选药精当,组方严密,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配合当归、生地养血活血,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本项目组从血管新生和造血两方面开展该药物生新的机理探讨,为其临床治疗缺血性疾病疗效显著提供实验依据。据此,本项目组提出中医药促“血管适度生长” 的假说,通过本方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药物将血管新生控制在生理范围内,促血管适度生长的关键调控机制,突破西医VEGF等促血管新生治疗过程中引发致命性副作用这一瓶颈,使药物促血管新生治疗有可能真正运用到临床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